欢迎光临陕西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如何看考研分数线“内卷”?


近日,各高校陆续公布2024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分数线。

“初试成绩428分,政治单科成绩65分,比报考高校考研复试线中的政治线低2分,无缘复试。”

“初试389分,比我预计的要高很多,但复试线出来是390分,一分之差隔断了我和我的梦想。”

有的高校新闻传播学学术硕士复试线超过400分,比上一年涨了45分……

逐渐推高的考研复试线,让不少考研学子陷入考研分数线“内卷”的无奈,以及与梦中“情校”的复试失之交臂的沮丧之中。他们中,有人互相鼓励、重拾信心,准备等待调剂或再“战”;也有人准备看就业机会。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438万人。在连增8年后出现下降——比2023年减少36万人,降幅约7.6%。由此,不少人认为“考研热”开始降温了,2024年考研是不是更容易“上岸”了?

然而实际上,2024年考研分数线并没有如一些人预想和期望的,出现整体下降。

3月12日,教育部发布2024年研考国家线,哲学、法学、文学、体育学、历史学、理学、医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专业的学硕国家线相比去年都有所提高,工学、农学、军事学、艺术学的学硕国家线与去年持平。专硕方面,法学、文学、历史学、医学等专业的国家线比去年有所提高,教育学(体育除外)、工学、农学、军事学、艺术学等专业的国家线与去年持平。

近期,随着院校自划线的陆续公布,一些考研学子的心情由焦急期待,变为失落遗憾。

在社交平台上,有人自述,今年考研初试总分398分,在所报考院校的专业排名却只有44名、无缘复试;而在去年,398分在该院校专业复试名单中排第8名。

在评论区,网友们不禁感叹考研人太多,高分太多。

考研分数线越来越“卷”的真相

确实,考研分数线似乎越来越“卷”。

从2020—2024年的考研国家线来看,以学硕为例,哲学2020年与2021年分数线基本持平,2022—2024年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5分、10分、10分;教育学的国家线波动上涨,2020-2024年间分数线上涨了近20分;文学国家线在这一时间段波动上涨了10分;历史学国家线在这一时间段波动上涨了21分;工学国家线在这一时间段波动上涨了9分;艺术学国家线在这一时间段波动上涨了15分。

“因为受各种因素影响,分数线高低波动是正常的。同时,这种波动并不影响招生录取的公平公正,因为评分标准和规则对报考同一所院校同一专业的考生来说是一样的。”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表示。

陈志文指出,研招分数线的涨跌变化取决于三个因素:报名人数、招生计划、试题难易程度。

“今年研招报名数减少,招生人数增长,为什么考研复试线还增长,而不下降?”陈志文说,一个重要原因是,今年研招报名数减少只是给实际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数“挤了水分”。

陈志文解释,从他了解的数据来看,近年伴随报名人数的高增长,研招初试缺考率也不断大幅攀升;而在2024年研招中,虽然报考人数减少,但实际完成了整个初试考试的学生人数比去年有所增长,并不是下降。

招生计划方面,今年3月初,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郭鹏介绍去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提到,去年招收博士生15.33万人,比上年增长10.29%;硕士生114.84万人,比上年增长4.07%。去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已经接近60%。

同时,郭鹏表示,将稳步扩大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模,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培养科技创新人才。2023年,理工农医类的硕士招生规模占比60%,博士招生规模占比超过80%。

“这意味着,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主要在博士,去年硕士招生114.84万,相比2022年增长不足5万,可见硕士扩招幅度有限,不足以对研招复试分数线形成重大影响。”陈志文分析。

关于试题难易,陈志文指出,试题的难易是影响考研复试分数线高低的最敏感因素之一。考研复试分数线的高低,可能既跟试题本身的难易程度有关,也跟阅卷打分标准的松紧有关

3月21日,新东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发布《量化考研:考研年度报告》。通过整理分析大约800个研究生招生单位以及下属学院和专业的海量数据,新东方得出的统计结果显示,2024考研统考生的真实报录比约为4.26,这意味着,平均约每四位统考生报名最终会有一个人“上岸”成功。实际上,这与2023年的报录比大致相当。

另据麦可思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虽然今年考研报名人数在连涨8年后首次出现下降,较2023年下降36万人,但哲学、交叉学科、历史学、理学、医学、体育学等多个学科的国家线却“逆势上涨”。

陈志文表示,部分专业考研分数线“内卷”严重背后的一个现实是,多年来,文科生升学、求职竞争比理工科生更为激烈。

“多年来,理工农医的社会需求就比人文社科人才的需求量大,招生量也就相对更大,招考录取率以及毕业后的就业率也更高。研招、包括高考,都存在文科专业比理工科专业竞争更激烈、录取分数线更高的现象。”陈志文指出,他建议在新高考下的高中选科中,就应当考虑这些问题,避免以文科更易学、更易拿高分的心态,蜂拥选择偏文科的科目组合,进而未来卷入更为激烈的求学、求职竞争中。

“再战”还是就业?

在激烈的竞争下,不少初次考研失利的毕业生选择了考研二战。

根据麦可思的数据,从不同学科看,2022届医学、法学本科生考研“二战”比例较高,分别为9.6%、8.8%;其后是经济学(7.3%)、文学(7.0%)、理学(6.9%)。与2021届相比,艺术学、理学计划“二战”比例增长较多,分别提升1.2个、1.0个百分点。

不过,麦可思研究发现,毕业后一度执着考研却未能成功“上岸”的群体,其步入职场后就业质量明显不及工作三年的同期毕业生。

对于当下一些考生考研失败后选择“二战”甚至“三战”、“四战”的现象,陈志文表示,考一次没考上再努力一次可以理解,对于“三战”、“四战”的现象,他尊重但不赞同。他认为,连续多年考研的考生需要想清楚考研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考研到底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若是以考研为名,演变成变相啃老或者回避就业,并不可取。待业时间过长,之后很难再融入社会,找到求职动力,更多是回避。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郭鑫表示,“我比较支持到‘二战’,因为‘一战’的学生,有一些问题他可能自己还没太想清楚,但我认为,这个学生只要有好的追求,不管他当初是否想得很清楚,上了研究生以后,通过学校的培养,也许他就可以成才了,所以我们要给他这样的机会。有的学生‘一战’没考好,再复习一下‘二战’也可以。”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蔡国春则表示,考研人群的基数很大,其中有一部分的学生是盲从的,动机不一,有的是家长逼的,有的是找不到自己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既然同学都考研,那我也考研。“当然,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就业的压力是客观上存在的。而且现在很多就业岗位,特别是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体制内的一些岗位,对学历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拉高了学生的考研欲望。”蔡国春说。

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考研?我觉得,第一,专业基础一定不错;第二,一定要有成就动机。因为未来还要学习,没有成就动机,没有抱负,没有自我的成就规划,研究生是很难读下去的。”

今年新学期开学,多所高校相继发出倡议书,呼吁2024届毕业生要客观了解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合理定位个人就业目标,科学做好职业规划,“不要只盯着升学考公考编”。

例如,2024年2月,浙江理工大学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在公开信中称,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主动迈出求职“第一步”,不要只盯着升学考公考编,可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国家战略,投身到中小微企业就业,投身到基层就业,报考“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到部队建功立业等,让青春出彩,让人生升华。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致学院2024届毕业生就业倡议书》中提到,希望同学们全面考虑各种就业岗位的价值和与自身能力的匹配度,特别是要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不仅关注升学、考公、考编等传统路径,更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中小微企业、基层服务,如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项目。

今年全国两会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再择业,无论在大城市或者基层,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宋宝安建议,大学生要更加脚踏实地,转变就业观点,“大学生回家乡建设,灵活就业或自主就业,也都是很好的。”

无论考研,还是就业,希望大学生们都能够在明确个人情况、定位和目标的基础上,理性、客观分析当前形势,提前做好规划和准备,避免盲目跟风而浪费宝贵时间。

中国教育在线综合自:澎湃新闻、第一财经日报、本平台此前采访等。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陕西资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4 by 陕西资讯网 shx.jsxwn.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