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陕西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

打赢脱贫攻坚战 照耀奋斗新征程

良好的生态是乡村振兴最大的“底本”。本报记者 洪玉杰 摄良好的生态是乡村振兴最大的“底本”。本报记者 洪玉杰 摄

本报记者 洪玉杰

巍巍昆仑,绵延千里;滔滔三江,蜿蜒奔腾。

大自然慷慨馈赠的瑰丽风光背后,也隐藏着贫困的残酷与无情。青海,这个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深度贫困地区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坚决打赢这场“战役”,我省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坚决有力推进精准脱贫,减贫成效逐年显现。至2020年4月,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1622个贫困村53.9万贫困人口也全部脱贫摘帽。

脱贫攻坚战的重大胜利,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彻底改变了我省贫困地区的面貌,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激发乡村发展动力活力,乡村振兴试点有序展开,开局良好,广袤江源大地正绘就一幅“田园景、山水韵、乡愁味、多彩业、共奔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党建引领,巩固成果提成色

新建的房子鳞次栉比,现代味十足的活动广场,高挑的路灯,笔直的马路,开在家门口的电商……走进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典型示范村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借助脱贫攻坚机遇,一门心思打造集休闲、观光、农家乐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通过党总支引领、党员领办等方式发展有机蔬菜种植、特色家禽养殖、农家院等旅游配套产业,实现一体化发展,让卯寨景区有了如今的规模,正以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

卯寨景区小样本,折射脱贫攻坚大战略。村庄的精彩嬗变,也是全省脱贫攻坚成果的生动写照。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我省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青扶贫“四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有力、有序、有效统筹落实“八个一批”、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重点任务,用“精准”这把利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堡垒。

全省4146个行政村党支部参与脱贫攻坚,以党建引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推动一切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一切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一切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凝聚起向贫穷亮剑、向贫困决战的强大力量。

同时,青海全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重大要求,坚持“新政策不出、旧政策不退”。持续做好动态监测,严格落实筛查预警机制,以脱贫攻坚期国家扶贫标准的1.5倍为底线,将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6000元、且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牧民群众全部纳入监测范围。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为防止规模性返贫,我省进一步建立健全监测机制,密切关注特殊困难群体,健全完善农牧区低收入人口分类救助制度,发挥好民政兜底和保险救助功能,让边缘易致贫人口享受更多惠民政策,做到第一时间纳入、第一时间帮扶、第一时间消除。

产业发展,紧追快赶开新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产业是实现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的治本之策和源头活水,要持续巩固好脱贫成果,就必须筑牢产业根基,在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让脱贫群众在小康路上稳步前行。

“在合作社采摘辣椒,离家近、活不累,每天都有90块钱的工资,生活好着呢。”每年金秋时节,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尕让乡黄河滩村的辣椒基地上,68岁的赵国义便和同村的老人忙着采摘、挑选、装箱。

得益于“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资源禀赋,贵德辣椒因其身长、皮薄、肉厚、微辣、口感较脆而闻名省内外。近年来,黄河滩村依托露天蔬菜产业,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当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下一步,村里将依靠紧邻黄河的地理优势,对蔬菜进行统一育苗、打包、从种植到销售实现高质量发展。

不仅仅是辣椒产业红火了百姓生活,畜牧养殖、生态种植、光伏发电、乡村旅游……一项项特色产业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在产业发展中,传统产业大放异彩,新兴产业也成了农牧区产业发展的“重头戏”。自此,我省持续做大做强牦牛、藏羊、药材、油菜、马铃薯、青稞、蔬菜、枸杞、饲草、民间手工艺等特色优势产业,全省91%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

同时,我省将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就业情况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指标体系,联合人社部门积极开展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依托“青海拉面”“青绣”“枸杞采摘”等劳务品牌,创新实施“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模式,大力支持脱贫人口就业增收。

稳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出一条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乡村振兴路,我省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保障措施,持续提升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产业兴旺、社会治理有效,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

凝聚合力,稳步实现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成果最终需要产业的转化让群众从中得到实惠,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一个纯牧业藏族村,自天峻县梅陇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以草场承包经营权和牲畜入股,实行股份制经营的“梅陇模式”成为了天峻县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样板”。

对梅陇这样单一产业且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而言,扶贫政策的延续能够让扶贫产业得到有序发展的同时,需要让更多的人掌握技能,并吸引到优秀人才不断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为地区的发展增添内生动力。为此,以梅陇为例,越来越多有能力、有文化的年轻人担当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近年来,青海省万名干部进村入户,开展政策宣讲,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政策措施更加深入人心;万名干部走进课堂,学习培训,提升能力,为振兴措施落实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000多名大学生走上服务村社和乡村振兴的岗位,鼓励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任务仍然艰巨。青海以更加奋发向上的姿态、更加有力的举措,有序推进成果拓展、稳步实现有效衔接,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形成强大合力。

据统计,全面完成省、市(州)、县三级乡村振兴部门调整挂牌,开展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干部互派互学,促进机构转型和职能调整。全面完成新一轮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选派工作,全省1716个重点村的5221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全部到位开展工作。同时鼓励、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牧区返乡创业,成为本村产业、文化发展的带头人,实现优秀人才从乡村流出再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设立林业草原管护、卫生保洁和大学生服务公益岗位,服务村级各项事务,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人才基础。

如今,在江源大地,广袤田野美丽如画,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特色产业生机盎然,发展潜能加快释放……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我省各地正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目标再绘新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续写新的辉煌!

脱贫扶贫乡村振兴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陕西资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4 by 陕西资讯网 shx.jsxwn.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